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08章 分擔

關燈
第108章 分擔

閬中。

天宮院。

當日李淳風和袁天罡兩人選中了同一處墓地,後來經過二鳳皇帝‘裁斷’,那一處建了為國祈福的天宮院,又東西各退五裏地替二人修了墓穴。

姜沃穿過天宮院正殿,在後門外的溪流旁找到了李淳風。

溪流潺潺,似乎比拂過的山風還要清澈。

李淳風立在溪旁石上,蕭蕭肅肅。

“師父尋我?”

李淳風指了指南邊:“將來我的墳塋在南面五裏臺山上,到時候別忘了祭一祭。”

剛剛參加完袁師父周年祭禮的姜沃,聽這話甚為紮心,就道:“師父身體康健,必年壽久長。”

“怎麽?聽了覺得不好受?”

姜沃點頭。

李淳風遞給她一張紙:“我已至知天命之年。你聽了我這話還心中難受——”

“那我見你年紀輕輕這般筆墨,又該如何?”

姜沃接過來。

只見是自己在南下蜀中的船上,因傷感而默了無數遍的幾句顧貞觀的詞。

“我亦飄零久!”

“十年來,深恩負盡,死生師友。”

“薄命長辭知己別,問人生,到此淒涼否?”[1]

姜沃低頭。

李淳風加重了語氣道:“你若再做此傷痛之語,薄命之言,才真是負了袁師師恩了。”

“師父,我不會再做此語了。”

昨夜與大公子一番長談,已然將她從傷感迷茫中扯了出來。

袁師父特意推遲一年告知她過世之信,又提前替她將大公子請出山,她已深解師父的意思。

如何還有飄零之感?

她只覺得先人之眷長隨身魂。

甚至讓她心中有了許多新的想法和謀劃,等她回京就……

姜沃如此想著,便有些出神。

李淳風原本欲就此‘薄命’‘深恩盡負’等錐心之語再重重說徒弟幾句。

然而見她出神,就想起她昨夜通宵未睡,今天又舉哀半日。

再細察面色,果然如霜似雪,唯有眼圈通紅,眼眸中還燃著一種亮的都有些驚人的神采。

李淳風就心軟了。

“罷了,師父也不說你了。”

姜沃這才回神:“嗯?”

李淳風越發無奈:“回去吧。”

到底聲音溫和下來:“師父這幾年不在京中,朝上事又多,你獨自撐著必然是很累了。”

“等過兩日我與你一並回長安,日後你有事依舊來與師父說。”

他話音剛落,就見眼前弟子眼巴巴看著他:“師父,我現在就有事。”

李淳風:……

姜沃道:“這幾年,我偶然得到數張航海儀的圖紙,就等著給師父呢。”

“師父是當世最好的數算家,又是風水將作大家,能夠自己改制渾天儀。”

大唐的造船技術,其實已經冠絕當世,比如她南下蜀地走水路,就親見舟航河洛,弦舸千艘,頗為壯觀。

不單是河內船,大唐海船戰船亦多——二鳳皇帝打高句麗之時,便是提前令揚州、萊州、明州等海口地,造了數百艘海上戰船,水陸兩軍會師。

登陸戰打的高句麗各沿海城池紛紛心梗,更深深震懾了新羅、百濟、倭國。

實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船啊!

故而,比起造船術來,更限制大唐遠航的,反而是海上導航問題!

畢竟此時還只有司南,連真正的指南針和海上羅盤都未出現。

如今海上航行,只能靠唐尺來識斷北極星與海平面,以此辨別航向。

不過,現在她已經拿到了許多圖紙。

姜沃看向眼前李淳風:還有誰比師父,能更快更好的研究出各種航海技術?

畢竟,師父可是重修與註過《海島算經》的人。

也正是自李淳風起始,大唐在航海時,才可以根據精準的數學來測算遙茫海島的距離遠近與高度。

師父本就是後世所公認的大唐第一數學家。

聽姜沃說起有海上航行的測量儀的圖紙,李淳風就有些見獵心喜,不,是聞獵心喜。

只是口中還道:“我如今還在給聖人尋山陵吉壤呢,有些脫不開身。”

姜沃太了解師父了,這是口是心非的毛病又犯了。

於是只嘆息道:“好吧,那我只好將圖紙交給將作監或是工部了——不知師父還記不記得,先帝曾感嘆過‘於滄海上,必仰辰極,惜乎海外渺茫不知’……”

姜沃還未說完,李淳風已經道:“回頭拿給我。”

“好!”

李淳風見她已經恢覆了精神,再不覆這回再見時的滿腹心事與沈重,心中欣慰:這才不負袁師苦心啊。

“等回去,我就把圖紙拿給師父!”

航海術有關的圖紙,她已經對著系統細細描畫出來了,倒是造船術的圖紙太覆雜,她還沒有畫完。

圖紙難描,姜沃可不敢帶著到處走,生怕丟了,都仔細收在長安家中。

李淳風見弟子不過一夜間就整個人都明亮輕盈了許多,不由感慨了一句:“真不知大公子與你說了什麽,竟然比師父的話還管用。”

只是感慨,並非探問。

但姜沃還是答道:“大公子說,不必一個人繃太緊。”

她心底補了後半句:那根據壓力守恒定律,自己不繃太緊……就只好繃一繃別人了。

能信任的人,都陪她卷起來!

比如恰好第一個撞過來的師父。

姜沃對李淳風擺手:“師父,那我回去了!”

李淳風見她自天宮院後門離去,又轉頭看了半晌五裏臺山,先帝替他定的歸老之地。

其實今日見徒弟前,他是準備從此遠離朝堂的。

他已然替當今選好了陵墓吉穴。

準備回長安後直接遞上奏疏,以後就負責監督建造皇陵之事,從此遠離塵世。

可現在,是海航之術啊。

不用徒弟提起,他已經想起了先帝。

陛下,那時候您說‘神仙事本是虛妄,空有其名,不煩妄求也。’[2]

又說茫茫海外,必不是神仙居所。

那或許有生之年我能看看海外到底有什麽。到時候九泉之下,也好稟明。

李淳風轉身離開天宮院。

在蜀地待了這麽久,該回去了。

*

姜沃回到暫居的屋舍。

只見崔朝正坐在院中。

也是一身素服。

“你累了。”他神色一如既往的柔和:“屋裏已經燒過驅蚊蟲的艾草,也有晾好的白水,你眠一眠吧。”

姜沃路過他身旁,停下來問道:“是你把我在船上寫的那些傷感之語,拿給師父的?”

崔朝微微一滯,點頭道:“是。”他原坐在竹椅上,此時就仰頭看眼前人,神色傷感。

“你心裏裝了太多事,但你幾乎從來不說。”

“這些年,我只是陪著你,看著你。”

起初他還會問,後來發現她只是笑道無事。

他漸漸也不問了,只是在一旁看她托腮出神,看她不過幾日就自行好了起來。

“可這回,你實在是不太對。”

“我想著,你若不願意對我說,或許願意對李仙師說。”

他語氣沈沈不安與郁結:“抱歉。”

姜沃低頭看了他片刻,見他亦是眼尾通紅,臉色比以往更素白,眼底透出隱隱青色。

這些時日,崔朝也是未有一夜安睡過。

她推了推崔朝,讓他挪開一點,然後也坐在這張竹椅上。

姜沃道:“我好像從未對你說過,相伴就很好。”

崔朝聲音有些低沈與傷感:“這些年,我只幫過你一次,就是在你不便出宮的時候,替你暫理你父母手裏的產業。”

“而就連那次,也不是你向我要求的。”

“之後我再問你有什麽需要我做的,你總說自己就可以。”

“但有時候,我見你……”見你似陷入纏繞之中。

崔朝忽然想起,有一回除夕他們四人吃火鍋,皇後飲過酒,曾經叫過姜沃一聲小仙鶴。

他有時候覺得,她確實像是悠閑踱步於水邊的仙鶴。

但有時候,又像是淋了大雨,翅膀都濕透了,因而看起來特別吃力的仙鶴。

他緩緩將心中所想說出來,然後專註道:“你很早前就說過,有終身所願之事——我不是想探問你所思所為之事。只是有時,真的想替你擦一擦雨水。”

姜沃仰頭看著蜀地晴空如碧,聽他說完了這番話。

轉頭笑道:“這一回來蜀中,我想通了。”

原來,她總覺得自己心中背負著跟別人不一樣的想法。

所以有些事,總想都擔在自己身上。

經過昨夜,除了將來傳承外,她又想起了一句話——

崔朝就見她帶著無盡崇敬神色道:“有一位偉人說過‘最關鍵的問題是,分清誰是我們的敵人,誰是我們的朋友,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’。”[3]

只要他們這個漫長階段的目的是一致的。

姜沃轉頭看向崔朝:“以後,我大概要讓你做許多事了。”

崔朝見她眼底清亮光澤如冰霜消融後,春光裏映著日色的水面,輕聲道:“這一天,我等了很久了。”

**

姜沃回到長安後,才曉得帝後並不在皇城內,而是去九成宮避暑了。

她稍一思索也就明白。

九成宮更清凈。

她就也往九成宮去。

帝後二人本以為會見到一個傷感憔悴之人,都已經預備好生安慰她,甚至把一對兒女都提前抱了來,準備讓稚子安撫人心。

見到姜沃後,倒是放心許多。

雖然有袁仙師故去事,又是夏日入蜀奔波一回,但瞧著,她除了消瘦一些外,精神還好。

姜沃入內見過帝後。

還未行完常禮,就見媚娘懷裏的安安,已經對她伸手,口中還往外蹦著單獨的詞:“姨姨。”

皇帝笑道:“這孩子記性真好,都快一月未見了,竟然還記得。”

媚娘則把小公主遞過去:“好,找姨母吧。”

姜沃到九成宮後,已經先換過了衣裳才來,此時就伸手接過安安。

然後認真與被乳娘抱著的李弘打招呼:“弘兒好。”

李弘很快就要兩歲了,吐字就清楚多了,他也常見姜沃,就慢慢說道:“姨母好。”

媚娘在旁笑道:“弘兒倒是個慢性子。”

敘過一路行程與家常事,姜沃就一頓。

媚娘便知她還有正事要說,就讓乳娘把兩個孩子都抱走了。

*

姜沃先說起,大公子也前往祭了袁師父。

皇帝一聽也略帶了幾分詫異:“朕是吩咐過親衛,不要把大哥當成犯人拘押著不許出門。”

“但聽親衛說,大哥也從未出過萬嶺谷。”

之後又連問了幾句兄長身體如何,氣色如何的話。

姜沃都一一答了。

又道:“臣與大公子談了許久——相談的這件事,臣覺得該盡快稟明陛下。”

見皇帝頷首,姜沃立刻取出兩份數據詳實的奏疏來。

回程的船上,她也不‘飄零久’了,而是一直在奮筆疾書寫奏疏。

在船上擬初稿時她用的是系統裏的數據,回來後,還抓著崔朝一起熬夜,與史書上對了對。

第二日就拿來給帝後二人看了。

皇帝先是大略一看,就道:“這是……歷朝歷代的戶籍數目?”

“是。”

姜沃與帝後二人再次說起了人口陷阱。

這次她說的更加詳細——

生存資源增長的速度,是遠遠趕不上正常情況下人口繁衍增長速度的。

而自然界的殘酷就在於,當生物的數量超過生存資源,必然會帶來殘酷的‘洗牌’。

將生物數量殘酷地清洗到生存資源可負擔的紅線之下。

最常見的方式,就是……戰火。

不比跟李承乾說起此事時,兩人多半從理論上來探討。

這次姜沃是從實際數據與帝後道:“自秦以來,歷朝歷代中華人口,皆未超過六千萬。”

其實此時朝廷統計的多不是具體人口,而是戶籍。

姜沃也是為了更直觀,把戶籍換成了人口數。

“據漢地理志可見,漢平帝時期,人口約五千七百萬。”姜沃拿過另一份奏疏來。

她特意分成兩份來寫,正為了此時放在一起對比看。

“平帝年間人口到了六千萬的邊緣,接著就到了新莽年間爆發綠林赤眉起義,戰火連天,待光武帝劉秀建東漢,重新厘清戶籍時,人口只剩……兩千多萬了。”

百姓折損一半還多。

“再有,東漢末年,桓帝靈帝年間,人口也是養至近六千萬,之後就爆發了黃巾起義。”

直接就‘蒼天已死黃天當立’了,迎來了大名鼎鼎的三國時期。

她的目光落在令人驚心的數字上:“魏蜀吳年間……三國相加人口只有不到一千萬。”

東漢末年,‘十戶九空’並不是一句虛詞。

她的情緒已經在整理數據的過程中驚痛過了,此時還算平靜,倒是皇帝與媚娘,眉頭越皺越緊。

“再有隋大業年間……”

這個不必姜沃說完,皇帝本就谙熟於心:“隋末近九百萬戶,亂世後到高祖武德年間,厘清戶籍,只有……二百多萬戶。”

姜沃嘆息道:“陛下,臣知道,這些戰火,一定有朝廷極大的過失。漢末隋末,朝堂腐朽。”

她看著眼前帝後二人:“但人口增長和糧食增長不匹配,以至於糧米不足,百姓養不活自己而變成流民亂民,活不下去只能拼命,亦是戰亂起因。”

人口太多,資源有限,本就不可避免內卷。

再加上朝廷腐朽土地兼並,那就是烈火遇到熱油。

不可避免會炸開。

姜沃想起了安史之亂。

除了李隆基前後水平差別極大的執政外,開元天寶年間,六七千萬的人口與越演越烈的土地兼並,大唐本身也搖搖欲墜,繁華背後亦是深淵。

若是那時候天降太宗一般的帝王,或許……

姜沃按下這些思緒不去想。

而是拿出了第三份奏疏。

“戶部每年會向陛下回稟一年增長的戶籍。”

不管是對總管天下戶籍的戶部來說,還是對各州官員來說,治下人口增長,都是妥妥的功績。

“臣還記得,這些年進戶是越來越快的。”

皇帝臉色已經徹底凝重下來。

不用聽完,他已經明白了姜沃的意思。

他看向姜沃推算過結果的奏疏——太史局出身,果然數算學的好。

若是按如今大唐的繁榮與進戶之快,只怕幾十年後,大唐的人口,也會到達漢朝人口最多的五六千萬。

那時候,大唐的土地和糧食,還能養活這麽多百姓嗎?若是再有世家門閥損國肥私,侵吞土地……

皇帝此時的想法,便正如那一夜,姜沃與李承乾商議後的想法一致。

真想‘劫富濟貧’,讓貪吃了這些年的世家門閥,把吃了的吐出來啊!

當然,人吃都吃了,吐是不可能主動吐的。

只能放血。

皇帝的手按在幾封奏疏上。

“姜卿之奏,朕會再好好思量!”

他心中甚是震動。

媚娘亦如此,她已經開始走到架子前,去尋姜沃在奏疏上註明的數本史書。

姜沃見帝後,已經投身於‘人口陷阱’研究中,就暫且告退。

下次再回稟良種之事吧——

宋代以前,中華大地人口,超過六千萬就有要崩潰的趨勢。而宋代,卻超過了一億。

很大原因便是,宋從越南引進了高產的占城稻。

姜沃原先一直不確定,此時還作為大唐流放地的‘愛州’(越南),到底有無占城稻良種的出現。

直到攢夠了籌子,買到了活點地圖。

終於能確定。

就如宋朝一般,若是經過引進、育種,以大唐的氣候,廣袤南面疆土有不少地應當都能種占城稻。

姜沃走出門前,回望了一下已經緊繃起來的帝後。

誒,果然,人要懂得分享。

分享後自己真沒有那麽緊繃了!

她又想起就在愛州做刺史的劉洎,身處溫暖三亞的韓瑗——這些前宰輔們,一定覺得日子很寂寞吧。

他們一定很需要精神寄托吧!

*

這一夜,姜沃久違地睡得很好。

倒是皇帝和媚娘,一直沒睡著,就白日的奏疏,商議未絕。

後來還是媚娘打斷:“陛下,明日再說吧——若是再熬下去,只怕你又要頭痛了。”

皇帝蹙眉:“可如何睡得著。”

媚娘安慰道:“法子不是一夜想出來的。陛下,先保重自身。”

帝後二人就起身,一起去東內閣內看了孩子們。

望了片刻兒女稚嫩無憂的臉龐,皇帝道:“若按姜卿所推測,只怕弘兒的孩子,就要難了。”

因孩子們都睡了,皇帝的聲音很輕。

但說出來的嘆息意味很重:“朕一直記得父皇聖言。”

“有些話,卻是朕做了皇帝後,才漸深悟。”

李治閉上眼:“父皇道‘為君者,戰戰兢兢,若臨深而禦朽;日慎一日,思善始而令終。’”[4]

是啊,他體會到了。

做皇帝,原來如同在深淵之上,駕著一輛不知何時就會朽壞而不可控的馬車。

媚娘如以往般,將手覆在皇帝手上。

“我陪著陛下一起。”

**

姜沃很快就見到三省六部都緊繃了起來。

皇帝召所有四品以上,宰輔、尚書、侍郎等重臣見駕。

也將這個問題拋給他們。

皇帝問的更加直白簡略:去歲,天下戶籍已近四百萬(三百八十餘萬戶)。若數十載後,大唐戶籍超過千萬,百姓可無饑餒否?又該如何安置?

當場布置,每人要寫足五千字策論。

姜沃站在其中,見朝臣們一片凝重。

很是欣慰:都別躺了,都卷起來。

皇帝和朝臣卷的越多,天下萬民就能卷的少一點。

甚好,甚好!

*

姜沃原以為,她只是平等地卷了武姐姐、皇帝、師父、崔朝以及朝臣們。

並不知,遙遠的黔州還有人被她影響到了。

姜沃返還長安沒幾日,皇帝就收到了來自黔州的信。

是黔州的親衛一路北上親自送的。

於是皇帝立刻拆了——這些年,他逢年過節或是遇到什麽事,都會提筆給兄長寫一封信。

倒是兄長,每年只回兩封:一次是元日前後(看天氣決定信的早晚),一次是他的生辰。

此番忽然有信來。

李治拆信。

原來,兄長也是在憂慮一樣的問題。

其實這些年,為了避嫌,為了朝廷安穩,兄長自請回黔州,道終生不出蜀。

信中更不曾論一點朝事。

哪怕近年他去信,說起許多舅舅事朝堂煩難事,兄長也從不接此話,只是講一講萬嶺谷的山川草木,問一問他的安康。

可這回,兄長特意來信,說了人口陷阱事。

因這不是朝堂事,這是萬民事。

李治看完了這封信,正要收起來,忽然摸到信封裏還有一張信箋。

他摸出來看。

裏面是單獨的兩句話。

“我與舅舅也論了此事,舅舅愁的難眠,後來竟去院中翻了一夜的土。”

“雉奴,過兩年,你大約就能吃到舅舅種的葡萄了。”

李治反覆看了好幾遍。

提筆作書。

直接令外面候著的侍衛將回信與一套書帶回黔州。

是舅舅於永徽年間所成全套《唐律疏議》

在他看來,舅舅忙著權傾朝野,《唐律疏議》的編纂,便沒有《貞觀律》來的細致。

如今,舅舅既然睡不著。

那耕地之餘,再精修一下律法疏議也好。!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